
巴菲特关于纺织技术,巴菲特 纺织行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巴菲特关于纺织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巴菲特关于纺织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可以合作几十年?
世人都知道“股神”巴菲特,至于他的搭档是谁,知之者却要少很多。
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巴菲特长达40年的商业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并不常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即便是在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在巴菲特讲完之后,通常也仅仅来一句“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他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以及在西方投资界中成为别人仰望的灯塔。虽然保持低调,但只要他发表公开演讲,就必然受到高度关注,他的观点也成为无数人希望从中寻找启迪的教材。也正因为如此,一本收录了他将近20年主要公开演讲的书籍——《穷查理宝典》在全球热销。
芒格现年已94岁,他最为外界所称道的是他所涉猎知识面之广、之深,至于他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从而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通才”,Quartz作者Michael Simmons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对他过去70年职业生涯进行回顾后,作出了以下这些总结。
(上图为芒格和巴菲特。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所谓1万小时定律,指的是在特定领域专门花费1万小时练习,就能在这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
虽然说从时间上说,芒格自身工作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但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却另有所在。他并没有让自己像一束激光那样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投资理论,而是在很多领域广泛涉猎、深入研究,这包括微观经济学、心理学、法律、数学、生物以及工程学等等,并将从中得到的启发用于投资。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描述芒格:
他真的是我见过的涉猎最广泛的思想家。从商业原理、经济原理、学生宿舍设计到双体船设计,他都无所不知。我们时间最长的一次交流,是关于裸鼹鼠的交配习惯,以及人类能从其中学到什么。
先说三个两人之间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记者问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和你在投资以及决策方面的分歧多吗?”
查理回答:“不多。可这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我们之中有一个人看好某件事情,往往意味着两个人都会看好。”
由此可见,两个人的合作并不像外界猜测那样会存在很多分歧,谁听谁的,相反,两个人很多时候见解是一样的。
用一句巴菲特的话来概括说明他们为何能合作几十年——我是芒格的眼睛,芒格是我的耳朵!
这句话是有内涵的,第一层意思在于芒格的眼睛是有问题的,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也比较差,所以巴菲特这么讲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第二层意思在于,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的董事长,是决定性的角色,自然是站得高看得远,而芒格作为副董事长,一般在公开场合都以巴菲特为首,这是尊重的体现,而在幕后肯定会有很多讨论和建议,所以说芒格承担者耳朵的角色。
这是在两人的合作上巴菲特和芒格的角色分工,二人在投资上能力互补,惺惺相惜。
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来说,能有几十年的合作,一定是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来决定的,就好像我们交朋友也是如此,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是很难长期合作的。在投资界,这两人可谓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致敬!
关于你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人的价值观,投资观来讨论。
作为价值投资的拥护者,格雷厄姆以及他的学生巴菲特明显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而巴菲特明显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巴菲特先生旗下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股票价格从9美元到287000美元,保持63年复合增长率达17.8%。而开启这个投资神话的就是巴菲特和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巴菲特先生主要负责运筹帷幄,芒格先生负责幕后操作。两个老者都有同样的价值观,即坚持做价值投资投资,寻找事情的的真相,然后在合理或严重低估的时候买入或者收购它,最后就是等待被投资者发掘以及市场认可。
而在投资方面,两者属于相辅相成。早期的巴菲特先生喜欢买烟***的公司,就因为它足够低廉;而芒格先生,更偏向于购买优质公司的股票,因为它足够吸引人。明显,两者的投资观有差异,但是巴菲特先生并没有去佐证,在后期的投资生涯里,购买了一系列优质公司,比如可口可乐,蓝筹印花,箭牌口香糖等等,最后都收到丰厚的回报。所以巴菲特先生说:没有格雷厄姆,我从猩猩进化到人类的速度会慢的多;而遇到芒格后,他把我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以上是笔者的观点,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赞美是一种美德,麻烦朋友们点个赞再走哦。更多分享,关注笔者头条—财迷直通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巴菲特关于纺织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巴菲特关于纺织技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29970.html发布于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