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ysgjj

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火草麻布纺织技艺

cysgjj 2024-05-31 29
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云南要弘扬彝族文化传承找哪个机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火草麻布纺织技术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云南要弘扬彝族文化传承找哪个机构?
  2. 云南的普米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云南要弘扬彝族文化传承找哪个机构?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从事彝族文化专门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前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2009年9月更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下设毕摩文化研究所、社会历史研究所、彝族文化产业研究所、***人类学摄制与研究所、《彝族文化》与《彝族历史文献译丛》编辑部和党政办公室六个内设机构。

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火草麻布纺织技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所扩院30余年来,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以弘扬和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广泛开展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发掘、研究和宣传、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实地调查与文物考证和彝汉文献相结合的研究路子,在弘扬与应用优秀的彝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楚雄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彝文古籍是彝族祖先世代承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多年来,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把对彝文古籍进行收集、翻译、整理的抢救性工作,始终作为各学科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内容紧抓不放,目前已经收集了近三千部彝文古籍,编辑出版了《彝族文化》(内刊)、《彝族历史文献译丛》和《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公开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全套四十余本,通过对彝族乃至中华民族诸多文化领域进行研究,深刻而新颖地揭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众多难解之谜、世界科技史及上古文化的众多疑难问题,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华彝族文化研究的新坐标”。

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火草麻布纺织技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时,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还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抢救,先后建成了“梅葛”“母虎舞”和“火草麻布纺织”等多个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点,完成了禄丰高峰彝族大刀舞、南华沙桥彝族三弦舞、姚安左门彝族葫芦笙舞、楚雄树苴彝族母虎舞、姚安马游彝族古歌梅葛、武定罗婺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全省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走在了前列。

近年来,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积极整合省内外彝学***和优势,形成科研整体合力,切实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基础性研究与适应性研究并举,把彝族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优势***,为“加强彝族文化研究,建设彝族文化强州”提供智力支持、理论保障和精神动力

云南的普米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普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约有4.2万人,主要分布于丽江市、怒江州和迪庆州。普米族有自己语言,少数普米族地区有原始的图画文字,但只有巫师能用以记载宗教仪式等,故流传不广。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道教等,存在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普米族最流行的交谊方式是“对歌”。

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火草麻布纺织技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普米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悠久历史的民族。普米族的民族语言为普米语,但是普米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在云南,普米族主要分布在怒江的兰坪县,丽江的宁蒗县、玉龙县,迪庆的维西县,少数分布在凤庆、中甸以及云县。

“普米”一词为普米语的音译,意思为“白人”,这与普米族自古以来便崇尚白色、视白色为吉利的象征是分不开的。从各类资料来看,普米族源于古代游牧民族,旧时,普米族称为“西番”。他们慢慢顺着***江和雅砻江南下,逐渐分布在了如今四川等地。所以现在一些普米族老人还会在节庆时节唱一首叫做《贡嘎岭歌》的歌谣,以抒发对先祖和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因为普米族原来为游牧民族,所以普米族擅长放牧、饲养。畜牧业对普米族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饲养的牲畜可役使、可食用、也可用于祭祀,但是普米族对牲畜的具体用途都有一定的讲究。

普米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少数信仰藏传佛教、道教,其他人则为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多神信仰,祭山神、祭龙潭神都是普米族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普米族大多数建筑为土墙结构或者为木楞子楼房,其中,“木楞房”建筑的各部分都有讲究。在节庆方面,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非大过年莫属了。不同地域的普米族的大过年时间也会稍有不同。对于端午节、中元节等节日,普米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过节方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普米族有人口2万,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


普米族,意为怀恋故土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滚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水胜、维西、中句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衣业,兼营富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主要农作物有五米,小麦、青稞、豆类、著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四弦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四弦音质优美,能弹奏出不同的曲调,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旋来抒发感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27253.html发布于 2024-05-31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