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近代的纺织技术,南宋近代的纺织技术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宋近代的纺织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宋近代的纺织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改良了纺织技术?
南宋末年的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技术。
历史记载的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 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闵行区华泾乡)人 。
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从黎族学习并改良了棉纺织技术,并传授给当地百姓。
黄道婆之前,中国也有棉纺织技术,但比较落后,效率很低,丝绸价格昂贵,普通百姓还是穿麻为主。黄道婆改进纺织工具、改良纺织技术,全面解决了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
古代杰出的南宋的女纺织家?
1、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是黄道婆。
2、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什么是南宋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什么?
南宋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
有人会说,古代生产力那么低下,吃饱肚子才是天大的事,应该是水稻和小麦啊。
诚然,民以食为天,但在古代,粮食作物的流通性不强,并且没有延展性,而在南宋时期,作为经济作物的棉花,已经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
就让小花带大家了解一下南宋时期的棉和米吧。
棉花并不是中国本土的作物,它的原产地在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
棉花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南北朝时期,但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而到了南宋时期,棉花开始大量传入内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之前,中国文字中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却没有带“木”字旁的“棉”字。
北宋的灭亡导致南宋的领土大面积缩水,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以及当权者的统治,南宋***鼓励百姓大力种植经济作物。
棉花的大面积推广,很大程度推动了宋代纺织业的进步,而纺织业的进步,又推动了宋代商品贸易的发展。
都说宋朝是弱宋,但南宋偏安一隅经济却异常发达,在这其中棉花的功劳不成多让。
南宋主要以小麦,棉花为主,主要是小麦。偏安一隅,因循守旧,奸倿当道,注定屈身中原!小麦以裹腹,棉花亦保暖,终敌不过外族铁蹄!
何不如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征铁蹄,积粮草,肃君侧,问鼎天下!
要说经济作物,南宋应该是水稻 和 棉花。
南宋是在北宋覆亡后建立起来的朝代,定都在南京应天府,后来迁都到临安,一般认为从1127年到1276年,共历经了149年的历史。北宋和南宋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常常认为宋朝。在1140年左右因为收到大金的好几次攻击和侵略,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主要统治着以江浙一带为重点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南宋的时候,占据江南地区的肥沃粮田,大规模引进和开展水稻种植,稻米产量大涨,特别是现在江苏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地区,稻米产量很大,一年可有2熟,甚至3熟。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的计算,南宋时候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但是那个时候的小麦亩产只有一半,178市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自水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稻米的富足和量产促进了农业产品的交互和贸易,南宋在解决百姓温饱的基础上推动了经济的运转。
另一个,我认为是棉花。在南宋时期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花无论是产量还是种植难度都远比蚕丝的容易,在一个人口大大增加的南宋社会中,用棉布作为珍贵绸缎的补充,百姓对平价衣服的需求强烈,降低着装成本是非常必要的。棉花大规模种植后,棉布成为继麻布、丝绸和毛织品、皮料等之后,中国人的主要衣着材料。由于纺织业的发展,宋代还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大纺车,南宋时还发明了轧棉的缆车。绵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有了棉花作为纺织业的原材料,外加南宋在纺织技术上的改进和长足进度,逐渐形成了一套擀、弹、纺、织的一整套棉纺织工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宋近代的纺织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宋近代的纺织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20655.html发布于 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