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ysgjj

服装设计瓷器,服装设计瓷器男装

cysgjj 2024-04-17 35
服装设计瓷器,服装设计瓷器男装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服装设计瓷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服装设计瓷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陶瓷纤维衣服的优点和缺点?北京服装学院和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服装设计瓷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服装设计瓷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陶瓷纤维衣服的优点和缺点?
  2. 北京服装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哪个好?
  3. 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陶瓷纤维衣服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陶瓷纤维布是用陶瓷纤维加上一定比例的有机纤维,内衬玻璃丝(钢丝)纺成纱,然后织成布的。

服装设计瓷器,服装设计瓷器男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陶瓷纤维耐高温、导热系数低、抗热震、低热容;

优良的高温绝缘性能,使用寿命长;

具有抗熔触铝,锌等有色金属浸蚀能力

服装设计瓷器,服装设计瓷器男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具有良好的低温和高温强度;

北京服装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哪个好?

看这校名,便知这是一所很“特别”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位于江西省地级市景德镇市,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并以陶瓷命名的本科院校,当然,这年大学专业非仅限于陶瓷,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性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3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

办学规模:景德镇陶瓷大学现在三个校区,设有10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校形成了陶瓷材料工程机电,陶瓷文化经济与管理,设计艺术与陶瓷文化三大优势学科群,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美术学并列全国第十位,江西省第一位。综合得分列江西省高校第四位。在学位建设方面,景德镇陶瓷大学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8个本科专业。

服装设计瓷器,服装设计瓷器男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我以我们村资深服饰美学研究员的身份负责任地告诉你,

清朝官服是中国历史上最难看的官服,没有之一。

设计师是谁?为何如此设计?

这是一个永恒的谜。

因为根本没有人敢站出来承认是自己设计的

——怕挨打。

诚邀,如题。大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同时也是一个有少数名族建立的国度。由于其是北狄入主中原,所以各项政策与中国***传统都有些区别,比如清朝的官服就很特殊。据史料查证,清朝官员无论大小,一律头戴顶子,胸挂朝珠,很是奇特。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他又是为何如此设计呢?

其实清朝官服的设计与明朝有关,大家知道,满清是一个游牧民族,对于这些先进的中原制度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清初还是沿袭了很多大明的制度的,其实满清官服上也有大明官服的印记。

划重点,大清的官服灵感来自大明的罩甲

什么是罩甲呢?根据现在的留存文献中记载,所谓罩甲,其实罩甲便是明代时期的一种长款服饰,在出土的明代画卷和陶瓷杂俑像,你会发现其时的这种对襟罩甲和毡帽是一种常见装束,罩甲首要用于下级士卒和杂役穿着,由于前期的女***很难接触到明朝士大夫阶层,但是却很容易接触到一般士卒,恰好这种基层士卒穿的罩甲很适宜。于是女***学习了这种服饰加以演变,就成了后来的官服,不过不得不说,挺难看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官服,又名章服,泛指我国古代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各级官员,按章规定,籍以明辨是非等级的服饰。官服制度,是伴随着阶级分化而诞生的,从奴隶社会诞生到封建社会发展至顶峰,虽朝代更迭不断,但官服制度作为等级阶层分辨的重要工具,却始终发展和传承,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官服的产生,是我国历朝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满族文化制度的基础上,参照汉族服饰制度加以设计,如此既传承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特点,又不失满族的习俗礼仪。

我国官服制度的历史要追溯到尧舜时期,由于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对应的服饰也产生了等级分明的区别。社会阶层制度就是天子为上,庶民为下,天子与庶民的关系亦对应着衣和裳的关系,上下不可颠倒。在“名位不同、礼教异数”的社会制度里,这种天经地义的认知也被记为法典礼仪,不容更改,相对应的阶级服装制度也由此诞生。

我国自奴隶社会起,上至天子下到庶民,衣、食、住、行,都形成严格的规定,西汉时《礼记》成文也形成了文字记载,这也是我国历代王朝相延续、流传的礼制中一种明辨等级,区别尊卑、区别官阶的制度准则。各朝代的官服制度,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服制度也成为封建社会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

清代官服制度是结合满汉文化制度的特色,传承与创新的产物,既保留了汉族服制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诸如保留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十二种传统图案)作为衮服、朝服的纹饰,以绣有禽兽图案补子作为文武官员职别的标志,废弃以滚冕衣裳为祭祀服装,以宽袍大袖的绛纱袍服为朝礼之服,以通天冠、粱冠等冠、帽为官帽的传统官服制度。形成了满族色彩的冠冕服装制度。

1、 顶戴花翎

清朝官员佩戴的礼帽上有顶珠和花翎,顶珠和花翎,是区别官员品级的标志,也是“标识品序”的办法。顶戴又称“顶珠”, 也就是冠顶镶嵌的宝石,冠上的顶珠颜色材质的不同,对应官员的品级的不同。一品官要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等到了乾隆皇帝以后,这些“顶珠”基本上是以玻璃代替。冠上无顶珠者,意味着无品级,又称“未入流”,满洲贵族没有品级官职的也没有顶珠可带。

花翎是插戴在朝冠或吉服冠上的,因与顶珠相联,统称为“顶戴花翎”。只有顶戴与花翎配在一起才表明“功名”圆满。花翎是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又俗称“眼”。清初,花翎并不代表品级,只是荣誉的象征。顺治十八年时才对此作出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带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可以戴,并且还明确规定,贝子应戴三眼花翎,国公应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可戴单眼花翎,六品官员以下,一律戴无“眼”的蓝翎(鶡的羽毛)。

2、服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服装设计瓷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服装设计瓷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16244.html发布于 2024-04-17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