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纺织技术方法,黎族的纺织技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黎族纺织技术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黎族纺织技术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古代海南的棉纺织技术那么先进、发达?
有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 地理上海南地处赤道热带地区木棉树众多但却不适合养蚕种桑树 人文上海南自古以来为黎族民众的生活地方出了纺织始祖黄道婆所以纺织技术发展有很好的土壤
这个真的要感谢一个人,黄道婆。此人当时在松江府乌泥泾(也就是现在上海龙华镇),早年流落崖州(今天的海南岛崖县),从当地黎族人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最后把内地和海南的棉纺织技术融会贯通。
“擀”是指轧棉去籽。黄道婆一海南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搅车,效率大大的提高。每天可轧带籽棉花10斤,出净棉三、四斤。
“弹”是指由开松除杂之效的弹棉。把原来一尺五寸长的线弦竹弓,改为四尺多长的绳弦大弓,把用手拨弦改为以弹椎敲击绳弦。
“纺”指纺纱、以前松江地区用于纺棉的纺车都是单锭手摇,一台织布机要三四个人一起操作,10小时才得棉四两,可以说是费时费力。黄道婆做出了改进,从而使得纺车的性能更好,很快就在松江一带的得到推广和使用。
“织”是指织布。江南原有的丝麻织作技术和黎族棉织术融会贯通,也因此赢得了。
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的美称。
黎族特色?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教。
黎族是中国一个古老民族,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祖国大陆两广地区陆续迁移到海南岛。黎族有许多自称,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为一个族称始于唐末,到11世纪的宋代以后才正式见于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时纺织家黄道婆就曾在海南岛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创造出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不但农业发达而且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包鬃是黎族男子传统发式。流行于海南省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地区,以及东方、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通什市等地。旧时,男子发束结于额前,状如犀牛角,贯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宽约半寸的薄银片或铜片掩之,外缠以黑巾。男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有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也是民族内部支系团结的象征。“双面绣”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黎族纺织技术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黎族纺织技术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15807.html发布于 2024-04-15